常見問題
核心提示:制約我國資源再生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再是技術、裝備和資金,而是有效覆蓋全國范圍的回收體系。重新洗牌后的現代化再生企業將有力推動行業變革。帶著你回味物資回收多年來的風雨歷程及展望!
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對物資再生行業的認識來源于兒時記憶,記得清楚就是回收站的人定期走進深巷宅院里收廢品。
今天,當我國經濟與社會正在向著更高層次轉型與過渡,產業在各個領域中被重新拾起,被稱作循環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邁向可持續經濟社會的轉換器,建設生態文明的掘進機,等等,目不暇接……那么,對于今天正在聲名鵲起的資源再生行當,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一個國有體系的生長軌跡1954年4月28日,經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簽發,并在全國各大區設立辦事處,在主要地市設立物質回收站、加工廠。成了中國物質再生(金屬回收)行業誕生之日。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物資再生行業真正形成規模和體系。物資再生系統壟斷了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回收、加工和供應任務。商業系統幾乎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經營環境十分寬松。不過此時的加工利用,深度有限。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20年。
1988年,國家取消了對廢鋼的計劃管理,這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會議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撤銷國家物資局,成立物資部。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社會的經濟體系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厥展镜娜诉€象往常一樣捧著鐵飯碗,拿著穩定的“死”工資,盡管逐漸開始有回收公司難以支撐的消息傳來,但是更多的人還是相信自己手中的鐵飯碗穩穩當當,不會有問題。直到大多數回收企業都舉步維艱時,人們仍然不能或者說不愿相信這樣的現實——好日子到頭了。
到九十年代中期,傳統物資再生企業要想走出困境,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制度的創新和,在于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在于經營的集約化和多元化。國家也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100家企業開展現代企業制度工作試點,探索解決國營大中型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1993年,根據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撤銷物資部與組建國內貿易部。
1993年,中國物資再生利用中公司加入了國際物資再生工業總會(國際回收局),1995年又獲得了進出口權。也是在1993年,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成立了。這個由從事廢舊物資再生利用的專業性公司(集團)、工礦企業、以及相關的科研教育、社會團體和個體等成員自愿組成的全國性物資再生行業的經濟團體組織,暫停替代了部分原物資部的角色。
- 上一個:廢電器,你放對了位置嗎?